人工智能给人类文化带来了新的希望

2018-09-19 11:11:53来源:海外网
字号:

导语:每个人都拥有对生活的感知,并用不同形式呈现出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艺术家们常常会更敏感一些,他们对艺术有极强的鉴赏能力,并且拥有一套坚定的价值观,努力用作品来实现自己的观念。对于艺术,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他们大部分会给生活制造一些“现实”与“希望”之间的矛盾,从而创造出不同程度上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代表作品。但是不论是什么派别,什么种类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创造美的人们依然走在路上,他们不停的寻找着人类,生命,社会,世界的主旨和价值。初访丁绍光先生,沉稳并且风度的他缓缓地讲述起他本人对于艺术的理解和对未来世界文明的希望。历史长河,他经历重重困难,也有宝贵难忘的回忆。我发现,我了解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更使我震撼的是他超前的意识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正如他所说,我不会重复性的创作,我想要的是超越自己,打破原有的规律,创造更多新的作品。他同样认为,科技改变生活,人工智能将会成为新时代的变革,改变全人类带来新的希望!

1537326752998762.png

问:美国对您和您的艺术创作意味着什么?

答: 梵高说过:“没有什么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各个艺术理论的派别有不同的分类方式,随着艺术形式与题材的不断发展,总是有新的艺术品打破旧的理论并且不断扩充着“艺术”这个词的概念。我是80年来到的美国,之后有大量的中国艺术家陆续来到美国,主要集中在纽约和洛杉矶,多数属于中国的专业画家,艺术追求和技法还停留在古典学院派,更多的一批是属于传统中国画。80年代的美国现代艺术已向当代发展,但是大多数美国人的艺术欣赏还停留在现代艺术阶段,停留在对毕加索,梵高等现代艺术家的风靡之中,已经兴起代表前卫的当代艺术只能被少数专业界人事接受与鉴赏。我大约用了五六年时间参观美国各大博物馆,面对着现代主义绘画为主要研究对象,重新更全面的站在西方现代主义的观念上研究中国艺术。我从中国购买了六十册中国美术全集,在东西方绘画的对比中,找到了自己的艺术方向。早在六十年代,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求学期间,我就热衷于研究西方现代艺术,我对美国画坛的现代艺术并不生疏。二十世纪初,1905年席卷全球的现代美术运动带来了人类美术史上空前的繁荣,艺术家强调个性解放,每一个成功的艺术家都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大大的扩大了人类美学的范畴,对艺术的可能性和技法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在这五六年的时间里我确定了一个目标,要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要画出既有现代精神但西方人画不出来的画,如果别的画家可以代替或雷同,我就没有生存的价值及空间。到1986年,我创作了一批风格鲜明的作品,与美国希格尔艺术公司合作,从美国纽约艺术博览会开始,迅速在美国获得成功。在美国有数百家画廊展销我的原作及丝网版画,并以我的人物造型创制青铜雕塑,进而从美国发展到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1990年进入以法国为主的欧洲画坛。从1986年开始,十多年约300幅原作和大约4万张丝网版画及上千个铜雕被世界各国的收藏家收藏,在世界各地参加过超过千场个人画展,专业画家以卖画为生,本不应与商业活动对立,但过多的商业活动直接影响了艺术创作。2000年下决心逐渐减少商业活动。

1537326977125543.png

问:您如何看待西方艺术?

答:这个问题有关西方美术史,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概括的,我想,今天只抽出西方绘画艺术在色彩方面的发展过程。西方古典绘画只解决了黑白灰素描关系,色彩只是固有色,中国的传统水墨画基本颜色就是黑白灰。有些画家画国画为什么画出了个人风格,就是因为他们运用的黑白灰与众不同。比如说潘天寿大师,他的黑就是黑到底,中国画讲究的就是墨分五色,注重颜色和空间关系的处理是很重要的。简单讲就是颜色从深到浅,越浅颜色越远。相比之下,西方绘画却不然,有的黑色在后面,我曾经在美国的一个博物馆里面看到龚半千的一幅画,他画的是树林,背后一片黑透了,而前景是熙攘淡墨寥寥几笔,有的留出空白,与西画是很像的,但细看还是有区别的,因为笔法不同,以黑带白。一些不凡的画家特点从哪里来?一定是他有着特殊的对美学的观察,特殊的造诣和特殊的感觉。

第二个阶段,光学出现以后,光谱分析把画家带入了新的境界,出现了印象派,从光谱学的角度,没有绝对的黑也没有绝对的白。打个比方:一面白墙,如果是普通人看来,它就是一面白墙,颜色就是白色。那么如果是画家看的话,一定是有许多种颜色,画家必须有辨别色相的能力。有些画家画来画去就是几种颜色,变来变去都不会脱离惯用几个颜色的束缚。白色有很多变化,黑色也是带有色调的。随着光学的出现,印象派画家追求色彩冷暖的对比,而冷暖对比又是千变万化的。在冷颜色里求暖颜色的变化,在暖色里求冷色的变化。作品完成后在色调里回到固有色的感觉,局部看颜色变化丰富,整体看在特有的色调中完成对捕捉对象的描绘。前期印象派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色彩大师。

1905年现代美术运动席卷全球,出现了一批现代主义画家,开始出现了色彩纯度对比,所谓纯度对比就是鲜艳强烈的颜色与灰色调的对比关系。所有都是灰色感觉一定是灰色,所有都是鲜艳的颜色对比以后互相抵消,感觉也是灰色。纯度对比难在灰色调的变化上,能够丰富变化的运用纯度极高的颜色和灰色调的对比需要经过长期的锤炼,这属于色彩的第三个阶段。

到了当代艺术,有些艺术家,追求平面色彩的空间幻觉,他的特点就是平面色彩和空间关系的处理。能够非常准确的把一个平面颜色放在一个合适的空间位置上,这就是高手。平面就是平面,为什么艺术作品会出现空间上的关系呢,毕加索说,“绘画是一种欺骗,不懂得这种欺骗的人永远不能称为大师”。西方人很注重色彩,注重画家对色彩的修养。限于时间,我这里谈的不是西方美术史,在哲学、美学诸多流派的变迁,仅仅是我个人对西方绘画发展中色彩对我的启示。

问:您在创作中是如何突破自己的?

答:一个艺术家个人风格的出现,是长期无限忠诚自己内在感觉的结果,从别人的艺术风格中,绝不可能演变出鲜明的个人风格,有内才有外,中国古语: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早在顾恺之时代他就准确的提出: 画乃吾自画,强调艺术家应有个人风格。记得1961年为毕业创作去西双版纳,张光宇老师给了我三百块,得到了张仃院长的批准。初到西双版纳我很激动,西双版纳是个很美丽也很有灵性的地方,那里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非常吸引我。我看到各种森林,线条和颜色,最后干脆我就放弃了颜色,开始用线条来体现森林。开始我画的森林是很乱的,但是我之后的每一天都扎在森林里,一坐就是很长时间,直到有一天,我眼中的每一棵树都变成了人,他们各自拥有性格。我灌给每棵树,每片叶子灵魂和人物形象,叶子上的点和刺都渗入到了我的脑海,在树林中我可以看得到眼睛,可以与自然对话。回到学校后很多教授听到了我的感受和看到了我的作品后都很激动,甚至哭了出来。我的腰腿现在落下的毛病就是和当年作画有关。六十年代初,西双版纳之行像一颗特殊的艺术种子种在我的心里。1962年,大学毕业,争取重返云南,在云南艺术学院任教十八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1980年,到美国经过六年对东西方文化艺术的思考,通过对中国民族民间艺术,西方现代艺术和原始艺术的学习,以中国传统的铁线描为基础,追求现代感如音乐的旋律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物造型,结合了上面所述西方绘画色彩上四个阶段的成就,于1986年,创作了《和谐》、《乐园》、《晨光中的阿诗玛》、《母与子》、《丝绸之路》等作品,以鲜明的个人风格打入西方画坛。

blob.png

问: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渐渐取代了很多事物,比如摄影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绘画,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答:在摄影出现之前,画家是记录当代人生活的唯一手段。摄影出现了以后很快就出现了电影,到了电影阶段,不单单能记录人们的音容笑貌,同时画面还是活动的,相比较之下,绘画的工序繁琐,单调,自然不能抗衡摄影和电影。从绘画的角度来讲绘画是一个三固定原则:1.光线固定2.模特固定3.视角固定。到了电影阶段,除了有光线,模特还可以随意走动,镜头可以随意摇动,三固定除了需要光线,两个固定已经打破,这种艺术表现力已经远远超越了绘画。科技发展后,一些画家,比如毕加索、梵高等现代主义画家认为古典学院派写实绘画的功能要被代替。于是画家开始分裂,其中,画家出身但后来去做电影的爱森斯坦就是代表人物,他转行去做了电影,因为他们更加懂得如何将画面与画面拼接,把故事讲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爱森斯坦在电影史上首先提出蒙太奇理论,他所拍摄的《战舰泼将金号》以杂耍蒙太奇的手法呈现给人们的是人类视觉史上的空前震撼。另外,一批艺术家要画摄影、电影不能代替的东西,促成了现代美术运动的高潮。

blob.png

问:随着科技推陈出新,已经出现了像是航拍机,人工智能和VR等新兴科技产业,运用在电影行业以及各行各业中,您认为新科技是否会与艺术匹配呢?

答:当然,新的科学技术层出不穷,电脑、网络出现以后 3D,动漫的出现,人类的视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导致文化和艺术中很多从前很重要的东西,被当今的技术冲击了,取代了。例如绘画的神秘感,绘画从具象到抽象,绘画表现的许多手段在当代电影中,特别是电脑的后期制作中通通出现在电影屏幕上,甚至用整栋大楼做为一个巨型屏幕。出现各种变换的图像,很震撼。VR,AR的出现,可以起到无法想象的视觉震撼。如果其他艺术可以代替绘画,那么,绘画本身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作为画家个人,如果能被其他艺术家取代,那么,他也不是真正的艺术家,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这是整个文化界、美术界都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也是我退出商业要做的思考。尽管过去的技术不如当今,但是,一个艺术家,如果他是他所在的时代的巨峰,那他一定也能代表他那个时代技法和技术的最高水平。同样我们现在,一个当代艺术家,如果不能应用这个时代的最高科技和技法,那他也一定不能代表这个时代的高峰。我近年来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当代绘画可以和现代科学结合到什么程度?是否可以应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完成当代绘画的创新?我的大型彩色玻璃拼贴画在上海文化广场,画的尺度达到了大约365平方米,巨大的画面加上彩色玻璃,在LED灯光的照射穿透下,巨型的画面,斑斓变幻的色彩,产生了远远超过我绘画本身的冲击力,由此我开始设想做彩色雕塑,里面打灯光,外面用彩色玻璃拼贴。从而我又想是否可以把画卷起来,做球形和各种不同造型的建筑。以前画家所画的线是绘画的结构线,现在用先进科技将整幅画的线变成钢筋等材料的建筑结构线,同时,线和线之间可以呈现不同的画面。我和日本的一些玻璃专家在全世界做了调查,了解到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玻璃工厂已经可以烧制2000多种颜色。现在还有一种新科技,可以用化学物质粘接不同色彩的玻璃,非常结实可靠,而且不影响玻璃颜色的透明度。2000多种颜色的玻璃有透明、半透明,有粗有细,有厚有薄,有各种不同的质感,表现力无限丰富,大大突破了传统教堂玻璃画的各种局限,变化无穷的色彩,加上富有乐感的线条,将会成为第一个震撼世界的彩色建筑。如此,新科技新能源新技术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了,如果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添加人工智能元素也会事半功倍。我与著名建筑设计师汪克合作,已经完成了第一个圆球式建筑设计方案。我希望它能将现代十大艺术门类、从古典到现代各种派别都包含进来,让热爱艺术的人们进行充分、有效地交流,唯有充分的交流才能实现真正的包容和自由创新,也利于相互借鉴成长。建筑的地下5层设计成超大型停车场,就好像一个雕塑的基座,可以稳固建筑。

blob.png

量子计算机、5G通讯、生命科学及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将把人类社会带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很多行业,很多重复性的劳作和技能,将被人工智能所代替。正如工业革命,摄影、电影的出现,给美术界既带来了危机也促成了现代美术运动的发展,出现了人类美术史上空前的繁荣。人工智能的出现将会给美术界带来比工业革命时期更大的危机,同时,也是更大的机遇。艺术家应该早点清醒,加强全新的艺术想象力和感受力,不要改良,要原创,以颠覆性的原创去迎接人工智能的到来!(文/图 乔珊珊)

责编:张嘉诚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