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纪中导演沃顿中美峰会现场问答实录

2017-04-19 09:36:02来源:海外网
字号:

海外网洛杉矶4月18日电 受到“宾大沃顿中美峰会”邀请,导演张纪中4月15日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回答了关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如何走出去的相关问题。以下是现场问答实录。

张纪中-宾大02.jpeg

【峰会问题一】:

除了在艺术市场,中国在娱乐市场的发展也非常引人注目。2016年全国新增影院1612家,新增银幕9552块。目前中国银幕总数已达41179块,成为世界上电影银幕最多的国家。2016年,我国共生产电影 900余部,备案电视剧近千部。

在如此蓬勃的发展势头和全球并购浪潮的影响下,中国资本也对娱乐产业也有很多“大动作“,这其中包括万达、乐视、阿里等对美国影视公司的收购和战略合作。

您认为资本对中美两国的的影视产业会有什么影响?中美电影市场的创作团队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张纪中导演答:

资本对中美两国而言都是市场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我们的文化产业应该借助资本的力量来扩大发展,但也不能成为资本的傀儡。

资本应该是一种动力,而不应该成为主宰力量,文化产业真正的主宰力量还应该是文化本身,因为文化才是文化产业的灵魂,这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内容为王”的主旨要义所在。

从良性的方面讲,资本的扩大势必会导致商业模式不断翻陈出新,这也将影响娱乐产业中电影、电视剧的制作模式有所改变。网剧登上历史舞台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现在有很多网剧的制作成本非常高,有些甚至可以达到单集百万的制作费。

在如此巨大的资本冲击下,网剧数量如雨后春笋,但是,这样繁荣的市场也注定会出现优胜劣汰的局面,因此,对创作团队而言,如何利用资本来创作出高人一筹的作品才是关键。

未来的电视剧市场,很有可能是网络与电视台分庭抗礼的形势,二者的区别不再是网剧成本低、粗制滥造、题材低俗等问题,而仅仅是制作模式、放映平台的不同而已,这些都是资本注入影视产业后带来的冲击,创作团队归根结底还是要从制作上下功夫、从故事本身下功夫,而不是把影视作品当成资本运作的工具。

从恶性的方面讲,资本让这个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让当下这个行业危机重重。以明星片酬为例,仅2016年期间,明星片酬就增长了近250%,占整个制作成本的75%。同时,很多引人注目的收视率及票房数据其实都在暗流涌动。因此,资本的大量注入容易让很多影视工作者迷失本心,变得更加关注自我的价值而非作品的价值,这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资本仅把市场与票房作为投资回报的唯一标准的这样一种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中,催生着一种“非理性资本注入导致水涨船高进而不断发酵行业泡沫”的恶性循环,影视圈由此也成为了资本的新“殖民地”。

我们只有坚守从影视文化内容本身出发,才能在这样一种乱象中永葆初心,中国影视怪圈的泡沫也才能被彻底打破,影视产业才能借助资本为艺术服务,脚踏实地地良性发展。

【峰会问题二】:

随着中国元素在好莱坞本土电影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也看到中美合拍片的主流化,比如16年话题度非常高的《长城》,近期要上映的《空袭》,还有引起大家高度关注的中美合拍的3D版西游记《敢问路在何方》。中美合拍片在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同时,表现出的“水土不服”与票房的不稳定,引起很多人的忧虑。您认为中外合拍片应该如何定位? 中国风骨又该如何传承?

张纪中导演答:

首先我想说的是,中外合拍片并不是最近几年才有的一种电影制作形式,80年代的《末代皇帝》也是中外合拍的名作,只不过在过去几十年,所谓“合拍”更多的像是“协拍”,制片主要依赖外国,中国就提供场景、器材、演员以及有限的费用罢了。

从2012年左右,中美WTO电影新政开启,好莱坞也逐渐青睐于东方元素,中美合拍才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商业电影制片方式。

根据国内政策,合拍片的定义应该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双方共同投资;第二、影片中有中国元素;第三、中国演员占一定比例(1/3以上)。下面我从这三个角度简单谈一下我认为的中外合拍片的定位问题。

从投资角度而言,和谁一起投资、投资什么样的电影、投资的总额与比例是多少,这些都是核心的问题。

现在国内的政策是中国与美国合拍电影不需要签订协议,因此美国是一个很好的合作对象,但是投资的电影应该是国际化的,这就要求电影故事应该是浅显易懂、不脱离文化的内核,就要像我一直主张的让文化插上娱乐的翅膀。

至于投资回报比,实话说亏损的合拍片更多,《长城》成本是10亿人民币,国内票房是11.75亿人民币,一样是亏。《摇滚藏獒》也是中美合拍的,4亿多人民币成本,票房只有 3900万。所以说,合拍是一个互利共赢的方式,但是真正想要成功还需要很多方面都做到极致。

中国元素这一点,“元素”是一个很好的措辞,纯粹的中国故事是十分难国际化的,很多古典文学都是前人经过数百年时间千锤百炼口耳相传形成的,因此拍成电影都难,更何况拍成国际化的电影。

所以,中国文化在合拍片中的体现,应该是立足于主题上的,立足于精神内核上的,而非表现形式上。

好莱坞的戏剧结构是一个成功的普世化的电影创作模式,这个是可以被借鉴的,但是,在故事主旨上、视觉风格上,我们要尽可能地展现东方的艺术价值,这才是合拍片的意义所在。

至于演员的占比,其实不只是合拍片,很多纯好莱坞的电影也希望加入一些东方的面孔,但是,这些面孔难道只作为一种“奇观”展示给全世界观众吗?

我希望合拍片中的中国演员,可以得到更多的戏份,并且拿出真正的演技与国际演员飚戏,共同创造展示出一部好电影。

演员是直接与观众交流对话、让观众产生认同的载体,而不应该是一个道具。

最后,中国风骨的传承应该建立在双方的充分交流和高效合作的基础之上,首要的一点是:一定要尊重作品的主旨,中国电影人在与外国团队合作的时候,应该要积极地进行交流,积极地用有共鸣的观念与方式打破文化壁垒。

中国风骨是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都应该坚持和传承的。中外合作的关键在于技术和内容达到一个最优化的配置,打造出无愧于民族文化与时代的作品,一切都应该以作品的质量和艺术的标准为指向。

【峰会问题三】:

除了传统的电影电视, IP剧、网络剧这些新兴的娱乐产业也在蓬勃发展。去年我们峰会请到了南派三叔,他的代表作《盗墓笔记》就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和电影,都获得了很强烈的反响。最近热度极高的《人民的名义》也是改编自小说。 经历了2015的起步,2016的井喷, IP改编的大热趋势能否持续?它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漫威可以说是美国的一大IP。 中国的IP产业是否有可能形成漫威这样的格局?

张纪中导演答:

何谓IP?  IP的意思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但我想,其实你指的是某些已经在观众群或读者群中产生了一些影响力的文艺素材,一些所谓的热门IP。因此所谓的IP剧也指的仅是有一定粉丝数量的国产原创网络小说、游戏、动漫等基础上创作改编而成的影视剧。

国内的现状是,这种IP剧的开发成为了电影、电视剧、网剧、游戏等一系列的产业链,换句话说,成为了一种资本运作的模式,IP制片公司大量地买入网络文学、动漫作品等,以投资的视角催生商品泡沫,因此导致了大批IP作品粗制滥造、跟风相似。

我认为这样的商业模式肯定不能持续,随着产业的扩张,更多的IP会在孵化阶段就被影视公司收购,观众在看到影视作品前甚至可能从未听过这个IP,而这种商业运作模式,其实就是好莱坞对前期,待开发的创意资源的整合手段之一。

首先来说,在于“内容”二字。

并不是说IP作品都是糟粕,但国产IP确实后劲不足,原因在于跟风盛行,没有原创力,产业内部也没有健康的创作氛围,导致IP只会日趋疲软。

IP的改编问题说到底还是内容问题,一个好的IP就能够提供好的内容,从而为影视作品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但是真正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精品又有多少呢?

其次,在于“观众”二字。现阶段IP作品的开发是以粉丝为导向的,以迎合粉丝为主的,然而,真正的文艺作品从来都是引领观众而不是靠观众引领的。

因此,IP改编的发展方向还是应该指向优质的内容,更具体的说,决定IP是否被改编的核心,不是它取悦了多少粉丝为其付费,而是它的故事本身足够动人、故事内涵足够深刻。只有这样的IP作品,才能走在时代前端,才能够起到一定引领和指导作用,才能真正受到观众群体的欢迎。

最后,我不认为中国能产生类似漫威一样的IP格局。

所谓IP格局,在这里指的是宇宙构建。宇宙构建关乎多个知名角色历经多个阶段,人物性格不断发展,故事主线与人物成长互为表里的极复杂的IP运营。

且不说数十年来,漫威英雄形象在漫画、动画以及银幕上的不断丰满,光是营造出一个共享宇宙就是现今国产IP做不到的。

中国的IP产业现在正处在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之中,要形成漫威这样的格局,中国的影视产业和IP产业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内IP开发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体系,离成型的模式或标准还远。一次成功的改编不等于完成了对IP内涵价值的变现。只有多次完美跨越宣传媒介的界限,IP的商业潜力才不会逐渐僵死。再者,我们没有必要打造世界上的第二个漫威,而是应该充分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结合中国的文化特质,形成一种富有我们中国性格和中国特点的产业格局。


责编:关皓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