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纪中导演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展望论坛答记者问

2017-04-19 09:01:17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张纪中参加于哥伦比亚大学举办的“中国展望论坛”并接受记者访问。

张纪中-哥大05.jpeg

海外网洛杉矶4月18日电 4月16日,张纪中导演参加了于哥伦比亚大学举办的“中国展望论坛”并接受记者现场访问。以下是张纪中导演答记者问现场实录。

【论坛问题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画人画皮难画骨。如果说“文化符号”是皮,“文化元素”是骨,那么许多海内外艺术人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仅仅停留在符号上。

近些年,为了进军中国市场,不少好莱坞电影会加入与中国有关的内容,例如启用中国演员,加入中国特色服饰,部分取景选在典型中国城市等。而同时,许多致力于发扬中华文化进军好莱坞的中国影视人在作品中也大量运用水墨毛笔字图像,古典山水布景,琴瑟声乐等。而这些大部分都仅是在“文化符号”上做文章,没有深入到中华文化的精髓,有时反而让悠远深邃的华夏文化在海外以种种符号形式拘束定型,例如旗袍就在许多海外友人眼中变成了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

那么何为皮,何为骨?在电视剧,电影,绘画,书法等不同的艺术形式里,哪些可谓中华文化的深度元素,而哪些是表象的符号?为了发扬中国文化,是否有时需放弃作品里对于深度元素的探索和表达,而着力于大众都方便理解的中国文化符号更为妥当?各位艺术家在自己的领域里又是如何传递中华文化的元素与符号呢?请各位艺术家各抒己见。

张纪中导演答: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传达是不仅仅限于文化符号的,更在于文化精神。我所有的作品,从《水浒传》《三国演义》到金庸的武侠作品,直到我最近拍的《英雄时代》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诠释我们炎黄子孙血液里面流淌的那些血性和信念!

包括我希望重新做电影《西游记》,也是希望能够打造一个中国的超级英雄。

文化符号自身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更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文化符号它仅仅是一个载体,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去传达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

我们的英雄情结是从哪里来,有着什么样的特质,又跟我们的历史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文化的内涵远远超出文化符号本身所象征的意义,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文化特质,也恰恰是这些符号背后的文化精神,才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和宝藏。

WechatIMG14.jpeg

【论坛问题二】:

毋庸置疑,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不断提高。

但是,由于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同样的一段话,中西方受众的理解可能会大相径庭。中国艺术家们需要在创作过程中需要适时转变思路,学会用他者的视角反观自己的文化传播形式,做到‘中为洋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运用多种手段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声音更接地气,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让中国故事和文化传播得更远,赢得世界的掌声。

中国艺术家们如何可以让中国故事实现国际化讲述?在这过程中是否需要牺牲一些中国文化元素的原汁原味,并融入西方元素迎合海外观众?或是坚持中国文化特质和风格等待观众适应,如好莱坞多年以来“驯化”中国观众从接受到推崇欧美影视风格与文化。

张纪中导演答:

我们要讲的是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故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要学习好莱坞的这种经营方式和叙事模式来传达我们的文化内涵。

我们所期待的是以一种与时俱进的方式来表达我们自身的思想和情感,学习美国这种先进的电影技术、制作方式来传达我们想要传达的精神。

就好像我们现在开办到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在传播文化的时候,以一种原汁原味的方式来做一种简单直接的传播并不能达到有效的成果,我们要去发掘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共通点,从这个点出发去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和接受我们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化。

在影视行业工作,我们目前需要去做的是挖掘我们的文化中能够为全人类所共同接受的价值观,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我一直都在提要让文化插上娱乐的翅膀,并不是把文化整个娱乐化,更不是说不去关注它的精神内涵,而是希望以一种娱乐化的形式,以更多的人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我们的影视叙事和传播。

影视是最佳的传播途径,因为影视可以用一种共通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大众媒体是一个非常快捷有效的传播文化的载体,也可以很好地跟当下最流行的、国际上人们更加感兴趣的元素来加以结合,把我们的文化精髓在无形之中传达出去。

好莱坞在这方面是有着非常成熟的经验和制作模式的,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但这种借鉴是一种传播方式和表达方式上的借鉴,我们自身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是应该作为影视叙事的中心点和精髓来加以传播和弘扬。

WechatIMG15.jpeg

【论坛问题三】:

日常大众接触到的文化和艺术,往往以产品或者理念的形式来表达:书画,文学,影视,工艺品,等等。艺术产品的特征之一是他们存在的价值不是出于其具有的实用性,而是源自接收和消费中给精神带来的愉悦,以及对其中蕴含的文化和历史给人的启迪。随着文化产业的增长与进化,各类艺术产品也日渐商业化,许多艺术家原本的情怀在市场中逐渐减退,转而追求盈利。例如一些文艺片导演转战商业片,一些工艺品艺术家和书画家改变风格迎合市场。

艺术家情怀与商业盈利之间的平衡该如何达成。

张纪中导演答:

作为一个制片人,首先我要指出,电影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最复杂也最高级的艺术形式,主要原因就在于它是“艺术”、“商业”与“技术”三位一体的存在。电影承载着文化、美学、甚至是哲学思考,这是它艺术性的一面,也是核心的一面。但是,电影也代表着一种工业与大众媒体,从制作到发行到放映,每一个环节其实都离不开资本与商业,同时,电影的发展史也体现着人类技术的进步。这三者是不矛盾的,主流的商业片都是讲故事,但是把故事讲好也是一种叙事的艺术。因此,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商业片和艺术片,商业片拍好了也是艺术,艺术片没有投资也无法拍出来,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处理电影商业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

就像我在拍摄金庸武侠时也间接推动了国内特效技术的发展一样,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我也认为商品化电影的制作不能以牺牲艺术性为代价,我们要借助商业模式传播弘扬艺术和文化,而不能让艺术沦为盈利的工具。随着商业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当大资本打着文化的口号进入产业后,很多作品都只关注它商业性的一面甚至主动放弃了电影的艺术性,这在我看来就是一种舍本逐末的现象。

我们没有资格去指责或者要求他人,我们能做的只是做好自己,坚持自己对于电影艺术性的追求。这个问题只能是说对于每一个文艺工作者而言,在这种环境下做出怎样的选择,对于他的情怀和艺术使命感都是一个来自内心的考量。

不管市场和外界是一种怎样嘈杂的乱象,能不能够去坚持那份初心。

我只能说,在这个问题上,这些年来,我自己拍的每一部片子,每一个角色的选择,每一个形象和情节的打造,我始终是有我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和原则,还是那句话,我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去改变这个世界,也没有办法去左右他人,我能做的只是做好自己,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尽可能地带给这个行业一些好的影响,让它朝着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方向前进


责编:关皓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